您的位置: 首页 >社科研究>理论研讨>详细内容

追寻宋教仁的诗语心路 ——品读《宋教仁诗联鉴赏集》 

发布时间:2020-06-23 信息来源: 浏览次数: 【字体:


“作民主保障,谁非后死者;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人”。这是孙中山为宋教仁遇难后题写的挽联。一百年前,在那内忧外患、铁血交飞的严峻考验面前,宋教仁大义凛然“转战输忠烈,成仁作楷模”。

  这一位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中国法制建设的奠基人,血溅申城。正如他在北上前夕对战友所说的那样:“在这紧要关头,仁生有生的必要,死有死的道理。如若老贼(指窃国大盗袁世凯)对仁真的下了毒手,也足以激励同仁奋斗,缩短老贼的政治寿命。为四万万同胞献出一颗头颅,无所惜矣!”

宋教仁,这一位推翻中国几千年君主专制的先驱者,是为宪法流血牺牲的第一人,也是一位“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的诗人。

一、英雄本色是诗人

诗,是世界上一种抒情表意最美丽的文字形式。 

“诗言志,诗言情”。千百年来的诗言志,使得中国历史灿烂的诗国天空,充盈着一股浩然正气。

1913320日,宋教仁北上组织政党内阁时,在上海沪宁车站被窃国大盗袁世凯所派刺客杀害,年仅31岁。他的人生旅程虽然短暂,但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和彰显着崇高人格和道德风范。

 在这极其短暂的人生和不平凡的革命生涯中,宋教仁给后人留下了诸多诗词联。作为国民党的创始人和实际领袖的宋教仁,当然不是以诗而名世的,但是他的诗的价值,却远在古今那些所谓的“著名诗人”之上。

 宋教仁留世的这些诗联,都很好地记录了他短暂人生的起伏心潮和心路历程。品读其诗作,便可领略在百年前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一个蜚声中外的政治家的堂堂椽笔、猎猎文旗的风采。

  要当慷慨煮黄海,手挽倭头入汉关。

  这是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宋教仁愤然写下的诗句。当时,他还只是一个十二、三岁的书生童子。“洒尽热血,煮沸黄海,也要取下日本侵略者的首级献给国人”。这,是一种何等气壮山河的誓言与呐喊!

 满地腥膻岁月过,百年胡运竟如何?

 我今欲展回天策,只奈汉儿不肖多。

 190411月,以黄兴为首的革命组织华兴会在长沙起义失败,身任湖南西路总管的宋教仁自然是痛苦万分,但他没有衰飒、没有“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绝望,而是胜概英风更加忧心国事。在逃奔中舟过湖北螺山面对滔滔大江时,他除了写《出亡道中歌》外,还留下了这一首《出亡道中口占》。

 政治家的感情,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是与国家的命运、普通百姓的喜怒哀乐相关。在《出亡道中口占》这一首忧国忧民的感怀作品中,诗人既表达了那种彻底推翻腐朽无能的满清王朝的决心,也痛斥和鞭挞了那些趋炎附势的奸佞小人,更抒发了自己作为一个革命者的忧国、济世、拯危之豪情壮志。尽管是“汉儿不肖多”,也要大“展回天策”。这,就是一个具有英雄本色的诗人情怀。

  在此同一时期,胸怀大志的宋教仁在逃亡途中又写下了另一首《晚泊梁子湖》。《晚泊梁子湖》,也是一首遣怀诗。

  年少时就心仪李纲和于谦、年轻时决心效法诸葛亮、岳飞、文天祥的宋教仁,不仅被同仁赞誉,而且就连窃国大盗袁世凯也在电文中称“先生(指宋教仁)学识渊博,飞魄恢宏,犹诸葛武侯再生也……”

  才华横溢的宋教仁,大有一种“寒风吹落月间尘”的纯洁和“人间冷暖系心扉”的高尚以及“社稷兴衰岂因神、自强才是救世主”的自信力和感召力。

面对窃国大盗的别有用心的诱惑,宋教仁是“奔腾任尔涛声怒,横纵由他心态平”的磐石般的坚定。在他面前,金钱美女如何?名誉地位又如何?

  袁世凯为了笼络宋教仁,便与小妾密谋执意为宋教仁保媒,要将义女许配给他。在一百年前的中国,一个男人拥有三妻四妾是极为正常的。更何况像宋教仁这样长年孤身奔波在外的年轻伟人?袁世凯的义女,不要说是天香国色绝代风华,起码也可以说是风姿绰约娇美动人。若能应允,便是“当朝驸马”即可青云直上。这是多少人都梦寐以求的天大好事呀!可是,宋教仁拒绝了。

  只要是人,就有七情六欲。而立之年的宋教仁面对袁世凯灌下去的这一剂迷魂药,却保持了一个革命者的理智与坚定。这比起与那些所谓的古今中外的文化人一旦稍稍有一点点名气便以无共同语言、不能事业相辅为借口厌弃糟糠之妻而另觅新欢来,真是天壤之别矣!

抱玉连肩怀珠踵武;联情发藻促膝飞觞。

 这,是宋教仁赠送友人的联。在血雨腥风的艰难岁月里,不管是面对腐朽清政府的追捕、还是窃国贼袁世凯的威逼利诱,还是同仁们的误解和攻讦,他都努力实践了自己的诺言。

  对强敌金钢怒目,对乡关菩萨低眉。人之豪杰固然英雄气概,然而又何妨儿女情长?

二、诗人本是最多情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作为一名伟大的中国民主革命先驱者,宋教仁首先做到的是一名真正的诗人。诗人本是最多情。他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对人则充满真情。他笃于乡情、友情、亲情,真正做到了人真、情真、意真诗也真。

  细读宋教仁的诗,就可以品味出他那一份真挚而深沉的情怀。

《哭铸三尽节黄岗》这两首七律诗, 是宋教仁为悼念死难战友的诗篇。好友成新鬼,他一方面为宁死不屈的战友而骄傲,另一方面也为他们英年遭不幸而悲伤。这两首诗,哀中有情,哭中有歌,寓悲愤于颂扬之中。“血染杜鹃泪有声”。啼血的“杜鹃”,为天地立心,为民生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纵使血染,也要带泪发声。诗中所抒发的是诗人那种在山河破碎、风雨飘摇的岁月里,敢于直面血泪现实、悲天痛友的真情。这是革命之友情,这种情和意,山高水长惊天动地泣鬼神。

  优秀的诗歌,能铸造人的灵魂,能够指引人生的趋向,能够溶于人的血液甚至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捧读宋教仁的诗,可以看出他那一颗匡世救国、以法治国、以振国威、以救国民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赤诚与勇气。

  诗人的情怀,敏感而深邃。宋教仁以诗入怀,追求大雅而不刻意追求词藻的华丽绝不无病呻吟。

  背井离乡久飘零、饱经战乱离别之痛苦的宋教仁。由于革命活动过度的劳累奔波、学习生活极其紧张,再加上挂念家中老母和妻儿,不幸患上了严重的神经衰弱症。1906820日,在逃亡异邦之后宋教仁不得不住进东京脑医院。在医院里,他更加思念远在万里之外的故土亲人。

  夜里,辗转难眠的宋教仁提笔给远隔千山万水的家人写信。想到父亲早逝终年疾病缠身的老母亲,想到多年未见的娇妻和幼子,他不由得百感交集。含悲忍痛,宋教仁便吟得一首五言律诗《思家》:

  去国已三载,思家又一秋。

  亲忧催白发,闺怨定蓬头。

 禹域腥膻满,天涯道路悠。

 有家归不得,期待灭匈奴。

 这一首思家怀亲之作,字里行间都洋溢着浓浓的母子之情、夫妻之爱。尤其是“亲忧催白发,闺怨定蓬头”这两句,诗人“反客为主”令人读后思绪万千、愁肠百结。

  中华民族历来都讲上慈下孝。儿是娘的心头肉,儿行千里母担忧。此时诗人在苦苦思念老母高堂时,没有直接描写自己思之如何,而是想象老母亲如何样担忧牵挂远离家门的儿子如何样终日里倚门而望频添白发。“亲忧添白发”,这一份思念,深沉真挚催人泪下。

 自古都是“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可是因为自己长年累月奔波在外,妻子见不到自己心爱的丈夫,每天牵肠挂肚不理云鬓对镜只有独自愁。“闺怨定蓬头”,朝思暮想望穿秋水人憔悴。这一份思念,是何等之刻骨铭心、又是何等令人“衣带渐宽日憔悴”!

  年复一年,魂牵梦萦。老母思儿、爱妻思夫、幼子思父,这一些又使得作为人子、人夫、人父的诗人,更加思念那一个本可让他停下匆忙脚步、尽享天伦之乐的家。但是,为了救国民于水火,他不得不“去国已三载,思家又一秋”。

是啊!无论是险恶的大海波涛,还是漫漫征途的血雨腥风;不管是北国南疆的刀光剑影,还是异邦他乡的春花秋月,都无法冲淡他心中那一份对故国、对家人的深深的思念与眷想。

 这时,时代沧桑、命运变迁、动荡多难、苦闷岁月和浓郁的乡愁萦绕心头,然后均化作诗人无穷无尽的思念。但是这种思念,没有使我们的诗人空虚迷惘、孤寂沉沦,相反则更加激起他彻底推翻腐朽的封建专制的雄心壮志。

诚然,作为一代伟人,此时对家的思念尽管深切但绝不单一。因为在他们的信念中:没有国,何为家?

品读这一首诗时,我还联想到了另一首《独夜》。

《独夜》这一首诗,也是宋教仁逃亡到异邦后躺在医院病床上写的。尽管是“独夜”“、独处”、“独梦”,然而诗人没有深陷于“有家归不得”的痛苦泥沼之中,而是“独思”、“独醒”一番之后“孤怀宏识”、“远瞩将来”。这个“将来”,就是一定要实现同盟会的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19132 月,国民党在议会选举中获胜,成为全国第一大党,宋教仁成为组阁呼声最高的人。这一天宋教仁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广泛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之余和友人携手登上浙江杭州南高峰。此际正大雪纷飞、坡陡路滑,然而宋教仁偕同战友们兴致勃勃地登上了韬光绝顶。

站在韬光绝顶,放眼祖国大好河山,宋教仁不禁豪情满怀,于是便吟诗一首。

《登韬光绝顶》,这一首五言律诗,热情奔放、雄浑大气。

“海门潮正涌,我欲挽强弓”。

这是《登韬光绝顶》诗的最后一联。登高远望、银装素裹,“村市”、“江帆”显得神奇而壮美,滔滔海潮则又是那样的大气而宏旷。这时的诗人不再是用墨写,而是用心唱,而是从肺腑里迸发出豪情壮志:“我欲挽强弓”!

“海门潮正涌,我欲挽强弓”。这一百炼精金般的千古名句,是“磊落屈夫子,怆然报国心”诗句的最好诠释;是历时一个世纪依然光芒四射的革命者的豪言壮语。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振聋发聩的铿锵誓言,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喊给天地听的,喊给江山听的,喊给鬼神听的,也是喊给历史听的,喊给后人听的时代最强音!

除以上所言之诗作外,还有《秋晓》、《登辽阳城》、《题桃花画》等,反复咀嚼细细品味这些之后,我们会越发感到诗人那种忧国忧民、誓为振兴中华舍生取义的伟大情怀,可以窥见诗人那高远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在这些诗的字里行间,诗人以响彻云霄的强音和顽强的生命力,高唱对人生百折不挠的追求和九死无悔的信念。

宋教仁的诗,云起风发,正好表达了革命英雄那种摧枯拉朽、顶天立地的民族之魂!我们在品读之时,只有从“大写的人”这一角度方能悟得诗家之性情。

作为一代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卓识宏论、缘情赋物、纵观古今。而那些只知蝇营狗苟的庸官污吏,又怎能与之相比?

就在诗人决心以安邦、以利民、以兴文治、以振国威而发出真挚、坚定有力的呐喊一月之后,踌躇满志的宋教仁惨遭敌人毒手。

 

“白眼观天下,丹心报国家”。这是宋教仁赠好友冯平书联,也是诗人自勉自律的信条。心忧天下,丹心报国的宋教仁,年仅31岁就噩音远播为舒国难而舍身。捧读他的诗联,真觉得“直道文章在,交情肝胆披”(赠千里联)。

宋教仁先生遇害一百周年后的今天,泱泱大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伟大变化。为了更好地缅怀这一位民主革命先行者,特拟挽联一副:

报国捐躯,血流申城千秋碧;

讨袁立宪,剑挂华夏万丈红。

挂一漏万,以上是我读宋教仁这一位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诗联后的一点肤浅体会。最后,我想用一首小诗来结束全篇:

读《宋教仁诗联鉴赏集》有感

英雄本色是诗人,亮节高风意纵横。

云路八千舒望眼,同胞四亿共潮声。

长留浩气家邦振,永驻音容史册铭。

岳峙湘流灵秀孕,泱泱大国转经纶。

(作者:钟兴珉,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常德市作协会员、散文家协会会员。现为《常德诗词》编辑、《鼎城诗艺》执行主编。)


(编辑:雷春桃)

分享到: